前奥运冠军:邹敬园训练量是其他人1-2倍 他是一个完美主义者

北京时间8月5日傍晚,在巴黎奥运会体操双杠决赛中,26岁的中国选手邹敬园以16.200分毫无悬念地蝉联冠军,“双杠王”当之无愧。

在邹敬园国家队宿舍的墙上挂着一幅字,上边写着“天道酬勤”四个字。这是邹敬园的师哥、奥运冠军冯喆留下来的。而这恰好是邹敬园体操运动生涯的最好写照。

“他就像是一台永远不停歇的训练机器,中国体操队平时训练的量已经很大了,但他是其他队员的一到两倍。”已经退役的中国体操名将张成龙,曾经这样评价邹敬园平时的训练强度。“他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几乎每一个动作,都追求到了极致。有些时候,我们都怕他练伤了,不得不严格控制他的训练量。”前奥运冠军、中国体操队教练滕海滨这样评价邹敬园。

训练刻苦一直都是邹敬园身上的鲜明标签。他自我评价道:“我是一个很喜欢尝试新动作的运动员,就是别人跟我说了一个动作,我就想尝试下到底自己适合不适合,就这样反反复复地练习,直到找到最好的那一个动作。”

邹敬园在双杠项目上是绝对的王者,他的每套动作都如教科书般标准与经典。但在其背后则是邹敬园不断追求更好表现以及日臻完善的过程,虽然这中间他有过很多次的心理纠结,甚至是自我怀疑。

“其实有段时间我不敢看自己之前的比赛录像,因为我一看就觉得自己哪儿哪儿都有问题。”邹敬园对北京青年报记者说,“但后来我逐渐学会接受自己的不足。其实每套动作都无法达到完美,当认识到这一点后,我逐渐开始看自己的比赛录像,也能与自己更为平和地相处。”

“我觉得训练过程中要追逐完美,但比赛中却不要这样,否则效果有时候会适得其反。”邹敬园又补充了一句。

其实,在双杠比赛中“追逐完美”的心结曾经困扰了邹敬园好几年。这其中,2019年世锦赛时的挫折,令他刻骨铭心。当时已经是两届世锦赛冠军的邹敬园意外折戟,他甚至连决赛的资格都没有获得。

“我觉得那次的经历与当时的心态有直接的关系。其实在赛前我想得更多的是如何更好地表现自己,把动作做得更好一些。但因为是之前拿冠军太多了,所以觉得拿冠军是比较简单的事情。可当你有一天没有拿到冠军后,就会发现还不如把冠军拿下来。毕竟,这是竞技体育。”邹敬园说。

当时,在比赛中“追逐完美”的心态让邹敬园很在意外界对他的评价。他说:“我在比赛中老怕别人说你的动作不如之前好,但我明明能力要比之前强,可为何就是做不出来?我不想让别人说,你通过这样一套动作质量去拿冠军,有什么意义?”

走出这样的心态邹敬园差不多用了两年的时间,他在2021年东京奥运会上获得双杠金牌,达到了运动生涯的巅峰。“在那场比赛前,我没有任何心里包袱,想的就是这套动作完成下来,没有想把它做得多好。”邹敬园对北青报记者回忆说,“我觉得东京奥运会那套动作是我之前那几年内做得最好一套动作。我回到了最初的自我,也迈过了心理那道坎儿。”

进入巴黎奥运备战周期,邹敬园依然是双杠项目中的王者,虽然他也感受到来自于其他队员的强烈冲击,但他初衷不改,保持着对于体操的热爱,也保持着强大的实力。

邹敬园对北青报记者说:“我觉得自己是一个特别喜欢琢磨,特别喜欢玩体操的运动员。我有时会因为在晚上想到第二天训练要练一个什么样的动作激动得睡不着,第二天特别早就去训练馆了。当然,在备战奥运会的这段时期,我更多的是按照计划去练的。但我一直觉得,自己没把体操单纯地当成工作。”

在邹敬园的体操生涯中,他一直没有觉得练体操有多苦,反而充满了乐趣,从他4岁半开始练体操就是如此。邹敬园是四川宜宾翠屏区人,小时候他被市体校的教练选中,与他一同去市体校的孩子有50多个,最终只有他留了下来。“我就觉得体操很好玩,虽然当时压腿练基本功很多小朋友在哭,可我觉得没那么疼啊,我就不太明白他们哭什么呀。”邹敬园说,“之后从市队到省队再到国家队,就这样一步步地走上来,但我始终觉得体操带给我的乐趣是更多的。”

“你在体操生涯中的目标是什么?”北青报记者问邹敬园。他未假思索便答道:“第一是去表演体操,第二就是能多次参加奥运会。因为中国体操更新迭代的速度很快,所以能够出现奥运赛场很不容易,所以我的目标就是尽可能多地在奥运会上展现自己。”

在这场双杠决赛中,邹敬园的发挥堪称完美,明显比几位对手技高一筹,卫冕实至名归。不过,邹敬园在巴黎也留下了不小的遗憾,在丢掉团体金牌后,他含着泪说道,“难受的是还要再等四年。”但邹敬园正值当打之年,四年后依然能够保持很强的实力,和队友们一起在洛杉矶圆梦大有希望。为了这个终极目标,邹敬园肯定会继续坚持下去的。